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表格集合3篇

性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xìng zhì。一指禀性,气质;二指质地;三指事物的特性,本质;四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后三者多用于科学研究当中作为名词。哲学上,性质指:体之变在质空时量数上的个性表达。本质指:体之变在质空时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表格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表格3篇

【篇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表格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高庄中学 刘坡

一、深入理解教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可以作灭火剂,可以制造化肥。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碳酸盐与酸的反应》作好准备。

二、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进行多维目标的培养,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掌握知识,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三、灵活选择教法和学法

为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学生讨论—引导归纳—应用于实际”的模式,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多次启发,步步为营,最终在不断探讨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以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师生讨论,也可以是生生讨论。

3.讲解法。在初中阶段,许多化学知识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还需要教师去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指导。强调学生学会听、思、说、做、观、议。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充分准备教具、学具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课堂教学需要,我安排学生准备了: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璃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为了这节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五、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一)故事导入(播放视频)

在意大利有一个“死狗洞”,狗一过去就会死亡,人走过去却安然无恙。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迷信的人说:“洞里住了个专杀狗的妖怪”。 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这个洞,想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妖怪。他在洞里到处找,始终不见妖怪出来。只见岩洞的顶上倒悬着许多钟乳石,一敲就会响,地下丛生着石笋,湿湿的泥土里冒着气泡。科学家恍然大悟。

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导入,并设置悬念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求知欲,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究、认真学习的效果。

(二)实验求证

每个实验组桌上都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教师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

【实验一】

教师演示实验一:点燃“阶梯形”铁皮架上的两支小蜡烛,将铁皮架放入烧杯中,从烧杯的一侧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完整描述现象,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问题: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像水一样向下倾倒?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自下而上熄灭?

通过实验及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讨论总结,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二】

请学生参照书上114页图6-13,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及现象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

教师通过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外压强变化,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

过渡: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碳酸饮料。该实验中是否涉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三】

请学生参照课本上114页图6-14,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比较哪一组同学做的最好,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知识总结的全面性。

因教室条件限制,教师将课本最后“烘干小花”改为“取一支装有石蕊试剂的试管,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将试管加热,观察试液颜色变化” 。

(教师介绍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遇酸变红)

通过该实验,教师讲解二氧化碳重要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碳酸的分解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创设问题情境一】

为了使石灰摸墙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碳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碳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先让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讲解: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 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因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验证实验结论: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通过观察、推理、验证,加上学生的参与,调动课堂气氛

【及时总结】

由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师进行点评。

【创设问题情境二】

1987年大兴安岭失火,关键时刻请来了“干冰”对灭火起了重大作用,干冰是什么?对灭火起了什么作用?

试分析人工降雨需要的条件和原理。并讲解二氧化碳的三态转化。

(三)拓展应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用课件展示,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课堂延伸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撰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功与过。这样的练习,富有开放性、实践性,更有利于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六、精心设计板书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色态味: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溶解性:能溶于水

4、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 +H2O=H2CO3

H2CO3 = H2O + CO2↑

3、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CO2 + Ca(OH)2=CaCO3↓+H2O

白色沉淀

三、用途


精心的板书可以简洁明了而又全面地展示整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利用板书,梳理总结,形成系统认知。

【篇2】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表格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实验设计思想:

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对比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蜡烛、二氧化碳气体、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烧杯、试管、玻璃片、滴管等。

分组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往装有一高一低两只蜡烛的烧杯中慢慢倒入二氧化碳气体

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石蕊试液,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醋酸,在第二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第三支试管的石蕊试液留作对比。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滴醋酸的试管中的试液变红

 

 

(2)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的试液变红

 

(1)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遇酸变成红色。

 

 

(2) 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可以跟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水→碳酸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石灰水逐渐混浊

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实验点拨:

1.原理拓展

      (1)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在所有情况下,二氧化碳都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有一些活泼的金属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着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炭和氧化镁。

镁+二氧化碳 碳+氧化镁,

因此一些活泼金属的失火是不宜用二氧化碳来扑灭,需用其他的灭火剂。

      (2)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我们能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但是如果持续向已经混浊的石灰水中继续通二氧化碳,会发现又变澄清了。实际上首先发生了如下的反应: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由于生成的碳酸钙难溶于水,这时我们观察到的是石灰水变混浊;当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继续通入的二氧化碳就和溶液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并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

      所以溶液又变澄清了。但是碳酸氢钙并不十分稳定,当受热或其他条件改变时又会分解生成碳酸钙、水以及二氧化碳:

      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

      这个过程也正是自然界中一直进行的反应,石灰岩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的形成与上述反应有密切的关联。

2.注意事项

    倾倒二氧化碳时,要缓慢地倒入,否则不易出现下面蜡烛先熄灭的现象。所以在做这个实验时可采用下列的方法避免二氧化碳倾倒时的不利影响:

实验拓展: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探究实验

      实验现象分别是(Ⅰ)中的纸花变红,(Ⅱ)中纸花无变化(Ⅲ)中的纸花无变化(Ⅳ)中的纸花变红。

      这些现象说明水或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变色,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酸,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碳酸和醋酸一样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

生活中的实验: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所需用品:空可乐瓶,烧杯或水杯,适量的水和二氧化碳。

      用适当的方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在瓶中注入适量的蒸馏水(或凉开水),盖紧盖子。振荡后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塑料瓶变瘪。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使瓶内气压变小。

【篇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表格

《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创设情境、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氧化碳、学习目标、实录

正文: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二)过程与方法:

1、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四、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还设计了训练学生自主探究CO2性质的教学过程,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五、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循环

六、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它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生:CO2。

师:你对CO2了解多少?

生:空气中有CO2,CO2能灭火,汽水中有CO2,光合作用需要CO2等等。

师:CO2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还有哪些你们不知道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二氧化碳。(如图演示)请回答有什么现象?

生(1):低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

生(2):还应该加上,蜡烛熄灭,低蜡烛先熄灭。

师:对,这位同学回答到位。(鼓励)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说明CO2不燃烧,并且CO2的密度大。

生(2):还应说明CO2不支持燃烧。

师:好,谁能完整地总结一下。

生: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师:好,CO2的这个性质,请同学设想一下,能干什么用?

生:灭火,灭火器。

师:好,请看一下录像(灭火及灭火器)

师:谁注意到哪种灭火器好?

生:干冰灭火器。

师:请开动你的大脑,干冰是什么物质?还有什么用途?可以查书,交流。

生:干冰是固态的CO2,可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师:好,回答很完整,说明认真对待了,接着思考,用它做制冷剂有什么好处?

生:它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没有残留物,清洁、无污染。

师:好,回答很准确,再想CO2的这些性质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集思广益。(学生讨论,教师循查,估计学生何时处理完)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进入菜窖前的灯火实验。

生:进入山洞时选择火把比手电筒好。

师:为什么?

生:选择火把能检验出CO2含量多少,防止人因缺氧而窒息。

师:请同学们猜测,将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用玻璃罩扣上,会有什么现象?(如图)

生:高的先熄灭。

生:低的先熄灭。

师:意见不统一,请注意观察现象,并说明原因。

(如图演示)

生:高蜡烛先熄灭,原因不知道。

生:CO2气体受热向上运动,故高蜡烛先熄灭。

师:好,高见,同学们同意吗?这一现象用来解释什么现象?

生:不知道。

师:森林大火可否用CO2灭火。

生:(恍然大悟)不行。

师:喝汽水与喝水比,除了好喝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生:打嗝。

师:对,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有问题问我吗?

生:为什么喝进去的是水,而出来的是气?

生:这种气是什么?能证明吗?

生:这些气体怎么制成汽水的?

生:汽水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样吗?(问题表达不够科学)

师:这些问题问的好,咱们大家一起研究,逐一解决,谁有办法?

生:假设汽水的气体是CO2,把汽水瓶上安装一个导气管,通入石灰水中,看是否浑浊就可以证明。

师:好,那么这些气体怎么制成汽水的?汽水与二氧化碳性质有什么关系?(班级顿时活跃起来,人人参与寻找解决办法)。

师:(介绍石蕊试剂与酸变红。取石蕊试纸发给大家,学生桌上有准备好的汽水、烧杯、水、干燥的二氧化碳),你们可以利用这些物质自己研究二氧化碳与汽水的关系。(循回指导五分钟后,停)

师:谁来说一下,你怎样证明的?

生:我们是先把石蕊试纸放入水中,发现颜色未变,再把石蕊试纸放水干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未发现变化,可是当把水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振荡,再把石蕊试纸放水其中,发现石蕊试纸变红,我们又把石蕊试纸放水汽水中,发现石蕊试纸仍然变红,因此我们认为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与汽水的成分一样,就可以证明汽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产物。

生:刚才老师介绍酸能使石蕊变红,既然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使石蕊变红,就能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酸,那么这种酸是什么呢?

师:好,鼓励,你的表现非常出色,能通过现象探究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本质。CO2+H2O=H2CO3

师:通过探究不难知道,二氧化碳怎么制成汽水的。

师:那么喝汽水打嗝又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还可以再想,夏天打开汽水瓶,和冬天打开汽水瓶现象一样吗?这其中的道理和打嗝一样吗?

生:一样,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师:好,根据刚才的讨论,有谁会制汽水吗?回家亲自做一下好吗?

师:我们对二氧化碳又加深了认识,还知道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证明。可谁又想过,它为什么可以证明?

生:有现象,出现浑浊了。

师:它为什么可以有这个现象呢?这得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说起Ca(OH)2+CO2=CaCO3↓+H2O你们从中找出答案了吗?

生:啊!原来是碳酸钙不溶于水形成的。

师:这一原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装过石灰水的玻璃瓶,放在空气中,内壁会变白。

生:石灰水在空气中会有一层白膜。

师:好,知道吗?砌墙用的是石灰浆,石灰浆在空气中凝固后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坚硬、牢固,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

师:好,非常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哪些用途?能分类谈谈吗?给二分钟时间。

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固体叫干冰;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师:好,总结得很到位,很全面,继续努力,今天就上到这。课后思考题是:“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你有什么改善措施吗?”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推荐访问:教案 表格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