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 真情奉献】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栉风沐雨 真情奉献】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2014年,他告别大学的象牙塔,心怀“建设祖国边疆、服务贫困人民”的梦想,以一腔热血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当3年的大学生村官后考为公务员,扎根基层6年;他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倾情奉献,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党的关怀送到边疆人民的心坎上,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决心和勇气,用心血和汗水助力边疆贫困群众打开致富门、浇筑小康路;从起初的青涩、稚嫩到现在的干练、稳重,他已然成长为老百姓靠得住的“贴心人”;他先后担任过村党总支副书记、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镇纪检专干等职,现在,他是xx镇扶贫办副主任,他的名字——xxx。

  累不垮的“不倒翁”

  2017年9月,他通过公开招考进入xx镇政府工作。xx镇一个以傣族为主,汉、哈尼、苗、瑶、拉祜(直过民族)、布朗(直过民族)等多民族聚居边境乡镇。镇辖区国土面积803公里,边境线长174公里。镇下辖6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3个(含1个为深度贫困村)。2019年,全镇有户籍人口3945户172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3户3829人。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艰巨,加之xx镇刚恢复一级乡镇建制不久,各项工作千头万绪。

  原计划xx镇2017年须有2个贫困村脱贫,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且镇扶贫办公室当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国办系统贫困人口数据核实、录入、修改,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联系“挂包帮”单位,对接驻村扶贫工作队.......各项事务繁杂,上班时间,手机、微信、短信需确认接收或回复的工作信息应接不暇,仅手机通话时常一天多达100通。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丝毫没有退缩,而是冷静思考,想定对策,沉重应对。发扬农村孩子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本色,变压力为动力,一心扎在工作上,经常是“5+2”“白+黑”。工作几乎达到了忘我的程度,是同事皆知的“工作狂”,年龄已不小,却一直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婚恋问题,尽管家人每次打电话基本都是问他“有没找对象”,身边的领导同事经常给他介绍优秀的女孩,他总是淡定地说:“2021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下的‘军令状’。

  个人问题可以往后放放啊!”,他的时间基本上除了睡觉就是工作、加班,有时更是通宵达旦,有时几个月没有一个休息日。为了完成录入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和修改国办系统错误信息的任务,好多次他在电脑前面一座就是几天几夜,累到精神恍惚,眼睛肿得像桃子,同事都误会他,以为他发生了什么伤心事,眼睛都哭红了,主动上来关心安慰他,

  有一次镇领导也把他叫到办公室“做思想疏导工作”,一经了解,才知他因忙于工作而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那个拼劲,无不让在场的领导和同事为之动容,但更多的是担心他把身体累垮了,劝他多休息,但他总是苦活累活自己扛,把少有休息时间留给同事。

  就是铆着这样的执著和韧劲,每一次都出色完成交予他的工作任务。如今,xx镇实现了三个贫困行政村(其中:龙门村为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893户3829人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14.55%降至2021年0%。这些成绩的取得,绝对少不了像他一样的扶贫干部敬业付出。

  压不弯“顶梁柱”

  2018年8月,根据工作的需要,他被xx镇党委临时任命为尚冈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面对驻村工作队中部分队员工龄几乎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情况,从大家口中的“小跑腿”变成“顶梁柱”,难免会遇到别人的质疑。但他没有被眼前的“异样眼光”困住,随时保持“身在兵位,心为将谋”的大局意识,积极为领导分担,主动团结同事,拧成一股绳,以党支部达标创建为主要抓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及主题党日等制度,把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建到国门的第一线。

  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践行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用集体智慧、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换来贫困村的新面貌,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工作队全体同志的衷心拥护,用老百姓的“好口碑”回报镇党委的信任和关心。

  驻村期间,他参与组织协调新建“四类重点”对象安居房109户,“非四类”安居房207户,协调新修入村道路5公里,新建标准化篮球场一块,发放扶贫猪378头,还组织128户建档立卡户签订养殖或种植利益链接机制协议,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住房、出行、产业发展等问题。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他表现的更加沉稳而勇敢。

  2018年8月26日傍晚8点左右,所驻尚冈村委会小龙哈村小组片区突降暴雨,境内沟溪山洪暴发,道路被冲毁,饮水管道被冲断,多户村民的车辆、家用电器被严重水毁,家禽家畜被冲走,农作物大面积被淹受灾,村小组的办公楼、球场,入村、村内道路一时间集聚大量泥沙。

  他迅速组织村组干部及时护送老百姓到安全地带,抢救重要财产,并向xx镇党委政府请求支援,后各方力量投入抢险救灾,最终将损失降到最低。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立即从老家宣威返回,设法搭乘从运送生鲜到西双版纳的货运卡车回到工作岗位,积极与领导同事投入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心为民、无私风险、不畏艰险的初心和使命。

  老百姓心中的“自己人”

  为了掌握真实的村情贫情,走近群众,真正做群众的“知心人”、帮扶对象的“贴心人”,他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村民,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生产,时间长了,老百姓都把他当“自己人”,什么话都跟他讲,大事小事都找他帮忙。

  全镇6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和和6个县属企业种植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3户3829人,脱贫监测户46户181人,边缘户23户106人。访贫困、挖穷根、话脱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脚步踏遍每一个村落,老百姓家中大小事,无不流淌着他辛劳的汗水,每家每户都驻足过他的身影,田间地头,无论遇到大人小孩都会热情的跟他打招呼。

  由于他也是生在农村,长在高寒山区,对农村比较了解,也就比较能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张妹家建档立卡4口人,实际生活5人,有1名老挝户籍人员,是典型的脱贫贫困户,也是村里好“吃懒做”的典型,还染上了毒瘾,已经早就对生活无望。

  xxx多次走访,给他进行思想帮扶,给他讲自己在高寒贫困山区成长、上学的故事,用自己曾经的艰辛、家乡的疾苦,勉励张妹乐观面对生活,在党的关怀下用双手致富。经过30余次走访、耐心说教,他俩成了“最知心的好朋友”,张妹也成功戒掉毒瘾,重拾生活的信心,每天起早贪黑,勤勉劳动,是村民心中吃苦的榜样,村里的老百姓都向xxx竖起了“大拇指”,说他可真是“神了”。

  xxx是回族,生活上有很多不便。为了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强制自己和老百姓一起吃饭,老百姓看他饭桌上不主动夹菜,就热情的给他夹些“大肉”,让他十分为难。为了不让老百姓尴尬,他只有乘其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扒在一边,努力噎下几碗干饭,细心的大妈们发现了这一幕,才从同事那里了解到他的生活习惯。这事在老百姓中传开了,大家都默契的关心他,无论他走到那一家吃饭,大家都会专门给他准备一碗蔬菜汤和菜油煎的荷包蛋。他心中处处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中随时想着他这种血浓于水的真挚情谊,深深打动了很多人,将党心和民心紧紧融为一体。

  不论是泥泞的道路、揪心的风雨、还是火红的烈日,都阻挡不住他访民情、问民意、解民忧的决心和意志,努力奔波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各个村寨。他常说:“村路再远,远不过群众不理解我们工作后产生的距离;山路再难,难不过老百姓面对的困难。我要走遍磨憨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百姓的困难,搭建起通往贫困群众的心灵通道。”

  民情民忧的“储存器”

  每当打开那个印有“红五角心”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挎包,随时会看到里面放着一本已经被翻得有点褪色的“民情日记本”。翻开笔记,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某某农户何时建档立卡,几时脱贫,家庭人员信息,生产生活条件,子女就学情况,看病就医开支,致贫原因,有何需求;

  某某村小组村民进出难,饮水存在季节性短缺,活动场所有无办公设备等内容,一条条,一页页记满了村民最真实的需求,并想方设法,协调“挂包”单位及爱心人士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驻村期间,他带领其他驻村工作队员,想办法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组织群众种植冬季瓜果蔬菜,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巩固扶贫成果,给村寨带来了新变化。

  行为心动,心为情动。只有真心实意心系百姓,牵挂百姓,开动脑筋,尽力解决群众的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欢心,才能在群众的心中永远驻足。一本笔记本虽轻,却承载着他对边疆群众脱贫致富的厚重情怀。

  电话里的“真孝子”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行,陪伴是最孝顺的告白”,但对于他而言,好像这一切都尤为奢侈,在他的心里,更加懂得“忠孝不能两全”,对母亲最大的孝敬就是干好工作,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自从2014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6个年头,他仅回过3次家,一年365天真正在家陪伴母亲的时间不超过5天。即便是母亲膝盖骨隔膜老化,腿脚痛得不能正常直立行走,3次入院治疗,他也没有留空余的时间回去探望,只是给母亲几次捎去治疗腿疼的药。

  电话里习惯的问候成为自己赡养父母的“敷衍”,悉心算一下,在xx镇工作的近3个年头,他看望自己挂钩贫困户的次数是看望母亲次数的26倍,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的困难是解决母亲遇到需要帮助的116倍。真可谓“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在他心中,家和“远方”永远是“割舍哪里都疼”的手心手背。

  他深知,只有舍小家,才能顾大家;只有舍小局,才能顾大局;只有把边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当作自己的“诗和远方”,把每一个贫困群众当做亲人,在他们心中存有一席之地,自己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更好地凝聚民族情,共圆边关梦,奉献赤子心。

推荐访问:栉风沐雨 脱贫 攻坚